發表文章

認識自己的人際溝通模式

圖片
轉眼快到農曆新年了,對部分的人來說可能是個要與眾多親戚團(過)圓(招)的時候,關於溝通其實有很多可以分享的內容,但今天想先簡單的從觀察、認識自己與周遭他人的溝通模式開始說起。 「對不起 ! 都是我的錯。」 「都你害的啦!」 「根據研究,會這樣都是因為 ... 」 「咦!?那是什麼啊?」 以上的四類句子有讓你覺得熟悉的嗎? 無論是時常從自己口中說出,或是從身邊的人那聽來的, 根據家族治療大師 Satir (薩提爾)所述,我們在面對威脅或壓力的情境時,如意見不合、爭執中,為了保護自尊,可能會產生口語訊息與非口語訊息互相衝突的「不一致溝通」應對方式,而這些不一致溝通可分為四種模式 :(圓餅圖中點點背景且灰字區域,表示被忽略的部分)   Ø   討好型         因害怕表達不同意見或表現獨立會得到負面評價,且可能被拒絕、不再被愛,所以常自我貶抑、忽略,以他人的需要為自己需要,常讓步及嘗試取悅他人 Ø   指責型          內心寂寞、充斥著失敗感,透過攻擊別人,以逃避空虛的感受和自覺不可愛的自己,經常忽略他人感受,會攻擊、批判、找別人的錯誤,並為自己辯護 Ø   超理智型         內心脆弱,會依賴自己的理性,與他人保持距離,使自己覺得安全、不受傷害,說話極端的客觀,只重規則及正確性,不在乎自己與他人感受,行為較頑固、一絲不茍 Ø   打岔型         覺得自己沒有人關心,在家庭中無容身之處,因此會不斷裝作可愛或表現出無辜的樣子,來獲得家人的注意和讚賞,常分心、說話漫無主題或重點,常插嘴或轉移話題,會避開感受,多表現出事不關己的樣子 面對不同情境與不同對象,我們可能會採取不同的溝通模式,也許在過年期間,大家也可以好好觀察自己常用哪些溝通模式,而家人、親友們又比較常用哪些,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。   為什麼要觀察這些呢 ?因為如果長期使用上述的不一致溝通,我們可能常常會壓抑自己的感受,又或者忽略他人的感受,無法做出真誠且合乎情境的表達,也容易變得僵固、與人有隔閡,也許會懷疑自己或對自己生氣,不能真正的接納自己,自我價值亦無法被提升,且影響關係的建立,使我們難真正與人親近。   當我們注意到自己有心口不一的狀況時,可以練習一些新的行為模式,其實就是針對本來被忽略的部分做出調整,才能讓自己做出更一致的溝通:

從《機智醫生生活》學習更愛自己的生活

圖片
Photo from tvN 由於防疫在家時間較多,也趁這個機會追完了一部劇 — 《機智醫生生活》 。一開始就覺得這部劇的敘事方式讓人很舒服,一查才發現,這部劇就是由《請回答系列》、《 機智牢房生活 》的 申元浩 導演與《請回答系列》的 李祐汀 作家合作,難怪激盪出如此細膩動人的戲劇,有些之前其他劇中的人物也來客串出演這部劇,讓人看了更覺親切也忍不住會心一笑。 劇中有五個主角,他們是同一所大學醫學系的同學,彼此有著深厚的情誼,後來也一起在一間醫院工作。場景大多是在醫院,透過五個主角自己,以及主角之間、主角與自己的家人朋友間、與患者或患者家屬等等,不故意灑狗血,也不追求時時高潮迭起,而是以一個貼近生活的視角,娓娓道出可能發生在你我身邊的故事。 Photo from tvN 特別的是,這部劇還有一個重要的元素 — 音樂 ,主角們一起組了個樂團,每集都有練團的時候,曲目也都巧妙隨著劇情而安排,透過音樂,更凝聚大家的心,撫平了傷痛,讓溫暖蔓延出來。 一週一集的速度,有別於一般韓劇的習慣。每集內容都充滿巧思,一點一點的述說,有的謎底在當集就能揭曉,有的則細水長流到後續集數中才完整。而劇中的故事,也讓我想起在生活中、在治療室中,會看到、聽到、感受到的種種。 有的攸關對理想的追尋,包含可能遇到的掙扎、要做好的準備與溝通;有的面臨父母離異,以及各種三角關係的拉扯;感情的勇敢追尋與否、遠距的考驗、離婚後或單身或與孩子扶持共處;朋友的互相關心照顧,需要時的援手以及不用言喻的默契 …… 延伸到醫療場景,原本的關係也影響人們在醫療中的決策。在這裡,常常面臨生死交關的時刻,也可以看到生命的無常,永遠無法預期何時就是人生盡頭,尚未出生的生命亦是如此。有時一個生命的殞落,又造就另一個生命的重生。 我們可以做的,就是盡早看清楚自己人生真正的優先,依此努力生活,做好每個當下能做的,剩下的交給命運然後懷抱希望。 就這樣,自我追尋與友情、親情、愛情交織,有笑有淚,人生的樂章不會一直低迷,也不會永遠高昂,然而每個片段都值得細細品味。也許你也會在劇中看到一些熟悉的片段,或找到一些共鳴。 最後想藉劇中第十集的一幕,邀請大家問問自己:「 你最近為自己做了些什麼? 」,無論是吃了、看了、用了、做了什麼, 只要是真心想為了自己而做 , 任何可以讓自己感到幸福的事都好 。如果有想到,請肯定自己做 得好;如果還沒,就從

你做什麼工作

「你做什麼工作?」 平凡的簡答題,但因為許多人仍不太認識這個職業,有些想像或誤解,我回答後常得到這些反應: 「那你知道我現在在想什麼嗎?」配合發射興奮光芒的眼睛; 「跟你說話不就被你看透了?」擺倒退兩步的防衛姿勢; 「真好,你們聊天就可以賺錢了!」帶點嘲弄的語氣評論著… 有人追問工作內容,跟精神科醫師、其他醫事人員等的差異在哪,或關心工作安危及怎麼紓壓,甚至請我 「 表演 」如何 工作,解釋起來像回答 申論題 。 其實從事這份工作是學無止盡的,需取得相關碩士學位(含一年實習、完成論文),通過高考拿到證書,再自行找職缺,被錄用後做好執業登記才能開始工作。工作之餘常要花大錢上課、進修 以精進自我 ,同時累積積分 以利 每 六年換執照。 工作內容可概分為心理衡鑑與心理治療,在看似「聊天」般輕鬆的外表下,我們的腦袋正進行大量且複雜的背景作業,咀嚼每句話、表情或肢體,外顯的或內隱的,在腦中做各種評估、分析,形成假設,再選合適的方式反映給對方、進行治療,不斷重複步驟並修正。如同我們陪著個案慢慢認識圍繞在其周邊的烏雲,了解烏雲如何形成與演變,學習因應或接納,發覺自己的資源與價值,找到意義,而漸漸能撥開烏雲,或存有轉晴的盼望和力量。 我們是人,不是靈媒無法通靈,下班後只想放空、耍廢和休閒,所以請放心。即使乍看這工作有點吃力不討好,但其實每個與人接觸、聯結、改變的過程都無比珍貴,因此當有人再次問起,我還是會笑著回答:「我是臨床心理師。」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5月15日是 臨床心理師節, 臨時起意寫了這篇短文參加「2020/5/15臨床心理師節」徵文比賽活動, 感謝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將此短文選為佳作:)

再了解憂鬱症一點點(「不知足」表示:關我什麼事?)--下篇

延續 上篇 ,本篇將繼續介紹關於憂鬱症的三個問題 : Q7、 如何預防憂鬱症? 其實用 「 預防 」 這個詞總覺得不是很貼切,因為先天的脆弱性和後天可能遭遇的壓力均不是我們能預知的,不是做到以下種種就絕對不會得到憂鬱症,可是,我們可以盡量增加自己的彈性,增強生理、心理、社會的資源,試著選擇面臨壓力時的想法與應變方式,讓自己能盡量減緩重大壓力源的影響。即使真的確診憂鬱症,也能對自己狀況有更適切的認知,並有更多方法和資源可以運用,希望藉此可以更快從傷痛中復原。若能做到以下的行為,有點像是為自己穿戴好保護裝備、增強自己的體力與意志力、有些可靠的盟友,即使不能預料路上哪裡會有危險或坑洞,仍可以爭取在摔倒的時候受較輕的傷、獲得幫助、有更好的治療敷料讓傷口癒合,然後從經驗中學習,辨別怎樣的徵兆是危險的、需加以避開,讓後面的旅途更穩健且依然精彩。 首先可以從 規律與安定的生活習慣 開始,有足夠的睡眠和休息,均衡的飲食,多曬曬太陽,並做適當的運動和休閒活動,讓身體健康、遠離疾病的威脅,陽光中的紫外線、大腦的腦內啡也都能讓心情較放鬆、愉悅。 接著,可以練習 找更多替代性想法 ,一旦想法變得較有彈性,後續的情緒也會有改變的機會,如被主管責罵,解讀成 「 自己真的能力很差 」 或 「 只是這件事沒有做得很好 」 ,情緒就會不太一樣,又或者解讀成 「 被針對 」 或 「 被看重所以標準高 」 ,心情也會很不一樣。 另外,學習 換位思考 ,如設身處地去想他人為何有某些行為,可以更理解進而體諒他人;或者將他人代入自己的處境,如想像若某位朋友或某位崇拜的人遇到自己現在面對的狀況,會如何思考與處理,也可以提升自己的問題解決能力。 平時做好 時間管理 ,事情依輕重緩急去排序處理,當壓力或責任過重時,也要提出,與相關的人討論、協調如何 分擔或調整 。此外,也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 抒壓方式 ,如運動、散步、欣賞大自然、聽音樂、看電影、找朋友聊、泡澡、睡覺、冥想、宗教信仰 …… 都是可以嘗試的方法。 建立 人際關係 也是很好的,理解、支持他人的同時,自己也有機會得到正向回饋,當自己有需要時,可有宣洩的管道,以及有更多得到幫助的可能。 當然, 愛自己 、善待自己也是很重要的,練習自我肯定,並適時犒賞自己。 嘗試去注意生活中的正向人事物 ,或找出好的部分,可讓自己有較多 正向情緒 ,

再了解憂鬱症一點點(「不知足」表示:關我什麼事?)--上篇

圖片
很開心在 2020 年 3 月 24 日接受了華岡廣播電台的訪問,先前情提要一下,前些日子有藝人在節目中發表其對憂鬱症的評論,掀起一陣風波,因此 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的校內電台,想要藉 「新聞七點通」的節目來探討憂鬱症的相關疑問。 有些人可能會疑惑為什麼要了解憂鬱症,可以參考這幾個原因 : 憂鬱症是 最盛行的精神障礙症之一 :台灣盛行率約 8.9% ,也就是大概十幾個人中就有一個憂鬱症患者,很可能我們自己,或身邊的親人、朋友就受憂鬱症所苦。 憂鬱症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 2020 年三大疾病之一 :更是 造成失能、死亡的重要疾病 ,憂鬱症患者的睡眠、飲食、健康、學業、工作、人際等均會大受影響,且大約 15% 的憂鬱症患者會死於自殺。 如果我們可以對憂鬱症多一些認識、少一點誤解,可能可以讓患者更有勇氣求助且得到該有的醫療照顧。同時若能以更柔軟、包容的方式對待彼此,有些苦就更可以被理解進而療癒,我們可能可以陪伴又或者挽救許多珍貴的生命。 詳細的訪談內容先不贅述,不過透過主持人們的提問,以下整理幾個大家可能會想了解的問題,主要探討的都是 憂鬱症 (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, MDD ) , 另外亦強調一些想讓大家知道的資訊。   Q1、 憂鬱症的成因? 首先一定要強調的是, 得到憂鬱症不是患者願意的或可以選擇的 。憂鬱症的成因其實非常複雜,不是單一原因就能解釋的。目前仍然傾向 綜合生理、心理、社會 的原因,也就是以 特異質 — 壓力模式 ( diathesis-stress model ) 來解釋 。簡單來說,要有 先天 的脆弱性,如基因、腦中神經傳導素、大腦功能等的影響, 加上後天 的壓力,如遭遇挫折、資源與支持不足、人際關係不佳、身體疾病等,加總起來才可能罹患憂鬱症。 Q2、 憂鬱症會遺傳嗎? 如上一題的回應,遺傳只能影響部分先天基因或特質的敏感與脆弱性,因此頂多只能說與遺傳有點關係,不過不是唯一主因。 Q3、 憂鬱症的初次發病年齡?是否有性別差異? 平均來說大約落在青少年晚期到 20 歲初,女性患者人數高出男性一倍。 Q4、 怎麼判定自己是不是有憂鬱症? 有憂鬱心情是很正常的,除非憂鬱的相關症狀數量、持續時間、影響程度均達診斷標準才可能是得到憂鬱症。憂鬱症診斷準則需至

武漢肺炎延燒,如何減緩焦慮提升戰力?

「你有買到口罩嗎?」、「買不到口罩怎麼辦?」、「哪裡買的到酒精?」 …… 最近這些問句可能已經取代了我們平常習慣的問候。隨著全球各地確診、通報人數的增加,反觀手邊口罩或酒精卻愈剩愈少,不免令人感到焦慮不安。 其實, 面對攸關生命與健康的議題,會感到緊張、焦慮是很正常的 。畢竟,為了保持健康,誰不想要擁有更多抵抗病菌的資源呢? 但是,若焦慮程度過高 ,可能在不知不覺中 反而成為壓垮我們的真正兇手 ,因為情緒其實跟我們的身體、生活與人際緊密相關。 我們先來自我檢驗一下,從武漢肺炎爆發後,您或家人是否有下列狀況: 情緒起伏很大? 常擔心焦慮、恐慌、易怒?害怕出門? 常坐立不安、無法專心? 是否失眠?沒有胃口? 一有空就緊盯著新聞疫情報導? 到了可以買口罩的日子,就像要搶頭香一般,帶著惶恐情緒起個大早到藥局前報到?四處搜括酒精等消毒用品,但心仍不踏實? 工作提不起勁?一咳嗽或打個噴嚏,就覺得自己 / 他人得了武漢肺炎? 過度關注武漢肺炎疫情,甚至讓你工作、社交、休閒嗜好都受到負面影響了? 上述描述都是「過度焦慮」時我們可能會有的反應。當我們太過擔心時,身體裡的壓力荷爾蒙會因此上升,長期下來,反倒使免疫力下降,再加上未能好好吃飯、睡覺、從事健康活動以增強抵抗力,彷彿「 節流」不成又無法「開源」,這時我們真的就更容易生病了 ! 如果你 / 妳最近因為擔憂疫情而焦躁、疲憊不堪,不妨嘗試以下提供的方法,看看能否幫自己減緩焦慮,提升自己度過這次防疫大作戰的戰力:   1.  減少疫情資訊轟炸,平衡正負面之消息 一天到晚關注新聞,可能不僅影響到原本該做的事,也過度暴露在較聳動、負面新聞報導或資訊中(如口罩荒、確診與死亡病例數上升等被刻意強調的新聞),我們就更難安心了。也許可以嘗試 每天固定半小時至一小時 ,觀看政府相關單位發布的資訊,或其他經過整理與確認的資訊,讓自己能快速理解吸收。關心疫情發展的同時,也要 平衡關注一些正面消息 ,如台灣首例確診個案已經康復出院、台灣的疫情防治相對其他鄰近中國的國家已安全許多等。亦可以在這段時間接觸 其他與疫情無關的重要新聞 ,讓你的心不過度專注在疫情上。 其他時間就留給自己好好生活、照顧自己與重要他人 。 2. 做減緩焦慮、與重要他人聯結的活動 除了最基本的勤洗手、到密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