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了解憂鬱症一點點(「不知足」表示:關我什麼事?)--上篇

很開心在2020324日接受了華岡廣播電台的訪問,先前情提要一下,前些日子有藝人在節目中發表其對憂鬱症的評論,掀起一陣風波,因此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的校內電台,想要藉「新聞七點通」的節目來探討憂鬱症的相關疑問。


有些人可能會疑惑為什麼要了解憂鬱症,可以參考這幾個原因

  • 憂鬱症是最盛行的精神障礙症之一:台灣盛行率約8.9%,也就是大概十幾個人中就有一個憂鬱症患者,很可能我們自己,或身邊的親人、朋友就受憂鬱症所苦。
  • 憂鬱症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2020年三大疾病之一:更是造成失能、死亡的重要疾病,憂鬱症患者的睡眠、飲食、健康、學業、工作、人際等均會大受影響,且大約15%的憂鬱症患者會死於自殺。
如果我們可以對憂鬱症多一些認識、少一點誤解,可能可以讓患者更有勇氣求助且得到該有的醫療照顧。同時若能以更柔軟、包容的方式對待彼此,有些苦就更可以被理解進而療癒,我們可能可以陪伴又或者挽救許多珍貴的生命。

詳細的訪談內容先不贅述,不過透過主持人們的提問,以下整理幾個大家可能會想了解的問題,主要探討的都是憂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, MDD另外亦強調一些想讓大家知道的資訊。

 Q1、憂鬱症的成因?

首先一定要強調的是,得到憂鬱症不是患者願意的或可以選擇的。憂鬱症的成因其實非常複雜,不是單一原因就能解釋的。目前仍然傾向綜合生理、心理、社會的原因,也就是以特異質壓力模式diathesis-stress model來解釋。簡單來說,要有先天的脆弱性,如基因、腦中神經傳導素、大腦功能等的影響,加上後天的壓力,如遭遇挫折、資源與支持不足、人際關係不佳、身體疾病等,加總起來才可能罹患憂鬱症。

Q2、憂鬱症會遺傳嗎?

如上一題的回應,遺傳只能影響部分先天基因或特質的敏感與脆弱性,因此頂多只能說與遺傳有點關係,不過不是唯一主因。

Q3、憂鬱症的初次發病年齡?是否有性別差異?

平均來說大約落在青少年晚期到20歲初,女性患者人數高出男性一倍。

Q4、怎麼判定自己是不是有憂鬱症?

有憂鬱心情是很正常的,除非憂鬱的相關症狀數量、持續時間、影響程度均達診斷標準才可能是得到憂鬱症。憂鬱症診斷準則需至少有5個症狀,其中需包含憂鬱心情或失去興趣及愉悅感,其他症狀包括:食慾變差或變大、失眠或嗜睡、心理動作性遲緩或激躁、疲勞或喪失精力、無價值感或罪惡感、專心或做決定能力降低、重複出現自殺意念或計畫。每天大部分時間均有這些症狀並持續兩週以上,且患者需因此感到痛苦或有重要領域功能的減損。但要注意,如果要確診還是必需到精神科相關醫療院所接受專業評估喔!

Q5、憂鬱症如何治療?療程長度如何?幫助為何?

治療方式有很多,但通常結合心理治療和抗憂鬱藥物治療效果較佳,以下著重說明這兩種方式。抗憂鬱藥物的效果比心理治療快,服藥兩週左右會逐漸出現療效、緩解症狀,一般希望患者接受三個月的急性期治療,再加上半年的持續期與甚至一年以上的維持期治療,以避免復發和再發。心理治療會先透過評估、資料收集,了解患者的性格、背景、學經歷、發展史、疾病史、生活與資源等等,找出幾個壓力源或問題成因,幫助人們學習一些技巧,改變認知或思考方式,以及行為習慣,在治療後可繼續應用至原本生活,最終得以防止復發,療程長度會依治療學派與方式、個案狀況等而不太一定,幾個月或幾年均有可能。不過也要提醒,若覺得藥物有副作用,或治療沒有效果,又或有任何疑問,如是不是稍微有效果就可以不用再治療,都建議與醫師或治療師反映和討論唷。

Q6、憂鬱症與自傷、自殺的關係?

從診斷準則就能發現部分憂鬱症患者可能有自殺想法或計畫,除了生理上的原因,如血清素失能的憂鬱症患者有較高自殺危險性;心理與社會因子也是重要原因,如人際孤立及缺乏社會歸屬感,或已經盡力但仍找不到問題解決方法、絕望都是自殺重要因子。有些人可能會誤解是因為抗壓性差、不珍惜生命、不會為身邊他人著想等等才會選擇自殺,但其實,很多自傷或自殺的憂鬱症患者,都是因為太痛苦了,從未被教導過或被允許用合適的抒發情緒、解決問題的方式,身體與精神都彷彿被巨大石頭壓得喘不過氣,即使努力嘗試但都未能解決問題,或做到自己滿意的程度,憂鬱症使其看事情易注意負向層面,或解讀成負面訊息,擔憂自己是他人的困擾與累贅,自責又絕望的痛苦程度大到難以負荷才做出自傷或自殺的行為。

《還有三個相關問題,歡迎參見下篇

<參考聯結>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認識自己的人際溝通模式

從《機智醫生生活》學習更愛自己的生活